找到相关内容321篇,用时10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日普照.悲潮遍涵

    为本说,一定要从无上无碍的智证中彻底透脱出来,领导着前面的,不堕于世间的“三轮”情计,才能优游于甚深无漏无极的大智海中,所以说:“如盲,般若如导”。  从这一方面来说,佛法特别重视智慧,因为...实语者,如语者,不诳语者。”  学者肯认着如来的如实之语而修持修证,面对着一切相对的如幻有,深深地体会、体验它绝对的究竟“性空”,身心则能豁然光朗得坦畅振展,创发得无极无量、不尽不住,永不迷旋永济。 ...

    仁俊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64367149.html
  • 现代弘法模式的思考——慧日讲堂开堂讲座

    你得四禅八定,没有菩提心,这一切都是魔业,魔王的事业啊!不是佛的正法。因为佛法是以菩提心作为根本。六当中,前都是瞎子,只有般若才是智慧的引导。所以六当中“是盲,般若为导”。因此我们发起菩提...因为没有人讲经说法,社会的风气就会慢慢的随着欲的追求,人心的堕落而造业更多。一些善神,正道上的那些神,他们看到我们人生有很多恶业、很多烦恼,而将来感受到的社会环境必然是一种破坏。所以如果一个社会人群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2568520.html
  • 建构人间佛教的修行蓝图——谈人间佛教的内修与外弘

    为今菩萨行者之必修学分。然六中的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禅定,如非以般若智慧作为前导,是显不出佛法超胜世间的特质,而又触处染着、触处成碍的。“如盲,般若如导”,[12]这不但说明了的共世间性...。   三、人间佛教内修外弘之依持三要   自利与利他,内修与外弘,是菩萨行必不可免的;甚且是“自未得他”,将利他置于自利之先的。但不论自利与利他、内修与外弘,皆须依于三项要则,才能不违佛法...

    传道法师

    |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890904.html
  • 学佛的纲领 修行的指南(上)

    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般若就是大智慧,就是入佛知见,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,就是严持戒律,深信因果,深信佛语。六中,如盲,般若如眼。没有般若智慧,只能是盲修瞎练,事倍功半,对佛法没有真实的受用,...、三不非梵行(不淫)、四不妄语、不饮酒、六不着香花鬘,不香油涂身,不歌舞倡伎,不故往观听、七不坐卧高广大床、八不非时食(即过午不食的斋戒)。过午不食又叫持斋,是内心清净,摒绝杂念的意思,身口意三业...

    隆盎

    |净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62418583.html
  • 以智慧来代替金钱

    其他到达圆满的彼岸,又说“般若智慧”是诸佛之母,因为十方诸佛皆由“般若智慧”而诞生。像文殊菩萨之所以位于菩萨之首,而且是七佛之师,就是因为他长于“般若智慧”;舍利弗之所以成为佛陀的首座弟子,而且被...万能的,佛经上说:“财物为家所共有。”所谓的家,就是指大火、大水、盗贼、贪官污吏及不肖子孙,这者足以使我们的钱财销毁殆尽。更何况金钱也不是万能的,再多的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,但是买不到人缘;再多的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财富|金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0616111640.html
  • 无法可忍是名忍辱 我的逆增上缘

    立场与方法,赶快头觉“离识,方可解脱”(成佛复得本净之乐),甚至转妄念为妙用,饶益后生。   我试着去爱我的仇人(面对自己内心如幻而显的五毒),从了义当中去学习忍辱(★为盲,般若为导),深刻地去...信誓旦旦)当作证道——这是“无有少法可得(含)的了义忍辱”阶段。最后“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,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”;“一理通,万理彻”:了义忍辱后,其他的度皆能“同理可证、亦复如是”。   在了解万法无可得...

    佚名

    |忍辱|嗔恨|降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2213243223.html
  • 菩提心的种类—认识菩提心(5)

    特别要注意的是,六的修行中,般若度是根本所在。所谓“如盲,般若如导”。如果不是在般若慧的观照下修习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可能只是世间善行。若不能以智慧摆脱凡夫心的作用,最终成就的,可能也...  、菩提心的种类   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,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。佛果的无上菩提,正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。关于菩提心的种类差别,在大乘经论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。简要地说,可以归纳为两类:愿菩提心和行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菩提心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7111333809.html
  • 叶曼专访:叶曼和她的佛缘

    不迷信,佛法是智慧,六波罗密中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都是工具,要的就是般若,这前就是戒我们的贪嗔痴。 主持人:最后就是一个智慧。 叶曼:就是一个智慧,所以佛说佛是智信之法,绝不迷信,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3/16322736810.html
  • 通往天国和佛土之路——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中的合壁

    断烦恼”,要“修所断”,当然得靠禅定的力量了。其实菩萨的六波罗蜜,除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力量——认识的正知正见外,其它如布施、忍辱、持戒、精进和禅那这都是实践的行为——修、修行,一直修到“修所断烦恼...的人,既处于“浊恶世”之中;又沉溺于“生死苦海”之内,怎样才能使自己解脱呢?佛教说,这必须“断烦恼”,只有斩断了烦恼,才能了生死,才能达到涅槃和解脱。烦恼的根子在于末那识的“我执”,而人的理智——第六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0639360.html
  • 天台宗智顗的佛性论思想

    缘因佛性满显为解脱)。此三因佛性即成佛的三种因,换句话说,即构成佛性范畴的三个基本方面。智顗各种著作中对三因佛性有大量发挥,他说:“故知法性实相即是正因佛性,般若观照即是了因佛性,功德资发般若即是...时八教”的判教结构中都可看出,其中“化法四教”是前无古人的独创,也是整个判教结构中的主要内容,正因为智顗看到客体的无限性,他才试图同样扩展主体认识能力的无限性,他强调的,是试图扩展主体理性能力,以此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0440715.html